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2章
    “很漂亮。”裴焕生称赞道。
    当晚祝升就知道有些礼物是不能随便收的,比如说这吊玉环,他整个人身上的衣服都不见了,还要剩下个衣带挂着这串玉在身上。白玉贴着他的腿...
    一阵冰凉,没有将热意驱散走,反而像是将所有夏日残留的热气全部招来了。
    直到后半夜,这块白玉环彻底被捂热,才得消停。
    第35章 春桥
    祝升也不知道这样醉生梦死的生活究竟是不是他想要的,又能持续多久,何时会厌倦?他就像个贪图享乐的二世祖,他用时间精力去讨裴焕生欢喜,以此让自己欢喜。
    因此金州的信寄来的时候,他有些如梦初醒般恍惚。信上说金喜已经如裴焕生所要求那样将生意谈拢了,桃树目前长势喜人,不用担心,最后祝他生辰快乐,盼他早日平安回来。
    他离开金州再远、再久,终归还是要回去的。
    时间迫近五月,祝升和春桥的约定也要到了,他也要回去的。
    他们在洞庭呆的这几日,栀子花也枯萎发黄了,时间很短,是一朵离开枝干的花凋零的时间。
    裴焕生将枯萎的栀子花埋在土壤里,最后残留的一缕栀子花香也消散殆尽。
    穿着水色裙子的少女突然造访,她腰间挂着长鞭,还有几个小瓶子,像是一串葫芦。她步履轻快,几乎是一蹦一跳走过来的,像只兔子。她甚至都没有自报家门,就要往裴焕生身上贴。祝升皱着眉头将裴焕生拉开,拦在他们之间。
    “唉哟——焕生哥哥。”她娇嗔一声,不满地看着祝升,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接着挑眉道,“‘护食鬼’。”
    祝升:护食鬼?
    她抱臂道:“裴焕生,他跟狗一样,你这样养着,将来容易被反噬哦。”
    她说话带着刺,明显在说祝升是狗,护着裴焕生就跟护着主人似的。
    “……不要开他玩笑了,好吗?”裴焕生宠溺一下,拉着祝升的手和她走近些,“他是祝升,对人有些礼貌,可以吗?”
    她最烦他这一套,看上去问她可以吗好吗行吗,实际上答案做法全部摆明面上了。最主要的是裴焕生只对她来这一套,完全把她当小孩子一样循循善诱。
    “好——可以——”她撇撇嘴,“你好,我是李萱儿。”
    祝升记得,她是裴焕生的妹妹,是李江回和殷红袖的女儿,是白鸽的主人。
    他默不作声点了点头,算是搭理她了。
    李萱儿讨了个没趣,但她不恼,而是冲裴焕生笑道:“我已经见过李何欢了,他变了很多。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被人追杀,那个你说的瞎子受伤在一旁,什么忙也帮不上——他真是个废物。”
    “是吗……他是妙法宗来的。”
    “哦,那妙法宗也不怎么样嘛。”她笑容加深,自我认可地点点头,“不过李何欢好像失忆了,他说他叫谢风雪。我跟他说,如果你想找回记忆,可以来飘渺谷。我想到时候,等他恢复记忆了,我们再去找倚南庄的算这笔账。”她皱起眉头,哭丧道,“把我哥哥害得好惨啊——”
    裴焕生对她这样习以为常,一个喜怒无常的疯子妹妹。
    忽然,她又笑道:“这边事情算是结束了,我得回飘渺谷了。焕生哥哥,你也可以落下心了,不用整日在这洞庭装得跟守着李何欢似的,毕竟你根本不关心他的死活。”不知道在装给谁看,只是为了和旁边那个祝升莺莺燕燕吧。
    被她这样阴阳怪气,裴焕生也不生气,他笑道:“行吧,我也得要回金州了。萱儿,替我跟我娘问安。”
    “唉哟——还知道自己家里有个娘呀。”李萱儿笑眯眯道,“她应当是想念你的,你有空还是多回来瞧瞧吧。”
    “好。”
    他嘴上是这么应着,但他们都清楚,裴焕生在外太久,真的很少回过家了,哪怕是过年过节,他也不曾回来。
    李萱儿无声叹了口气,她有些无奈地耸耸肩,她看向祝升:“夜桥的生桥,是吗。麻烦你照顾我哥哥了,将他平安送回金州,多谢。”
    她更像是个长姐,嘱咐祝升照顾好裴焕生。
    裴焕生无奈道:“我不是小孩,我快三十了,会照顾好自己的。倒是你,早些回去,不要让他们为你担心,好吗?”
    “我知道。”
    李萱儿来去匆匆,她离开之后,裴焕生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这里了。
    他们没有再停留在这里的理由了,要离开洞庭了。
    裴焕生说不用送他回金州,让祝升赶在端午前早些回夜桥。祝升以李萱儿的嘱咐为借口,说要和他一起去金州,再回夜桥过端午。
    裴焕生拗不过来他,替他算着日子,他们快马加鞭赶回去,奔波两三日的确够了,只不过太累。
    快到江城时,他们脚程才慢下来。许云莱在邓家口镇任职,离江城很近,不过裴焕生没时间去瞧他。如果时间不紧迫的话,他想他也不会去找许云莱,毕竟没什么旧好叙的了。
    越过长江到江城,走的是官道,一路上还算顺畅。兴许是五月初五要到了,城里过节的气氛还算浓烈,买卖吆喝声不断,已经有不少店铺在卖粽子香蒲艾叶了。
    他们走在官道上时,旁边的河里还有人在划龙舟,应当是在训练,等端午那日正式比试。他们整齐划一地挥舞着船桨,喊着号子,龙舟在河水上飞速地游着。周围有不少人为他们助威呐喊、振臂高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