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怪不得呢,”这人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突然说了句:“我看这就是报应啊,当初他们要是不把那个红英的孩子赶出去,没准现在还能有个落脚地,听说那孩子现在过得可好了。”
“可别这么说,那孩子出去了,也算出了狼窝了,当初他在赵家的时候听说可受气了,那孩子不知道身世那会儿可孝顺了,受气也忍着。
要不我说这两口子就是报应呢,承了红英这么大情,对人家孩子还不好。
当初他们进城那会儿那下巴恨不得仰上天,谁能想到现在灰溜溜的就回来了,他们两个也老成这样,一个还动不了,这以后种地都费劲,想活下去也难啊……”
一听这话,老一辈的都有些唏嘘,那些年轻的,没听过这事的,纷纷和他们打听。
不一会儿关于赵言书身世的事就传开了。
这些年村里进城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对于赵家的消息也不像以前那么闭塞了,所以关于赵言书的事也慢慢传了回来。
一听到他的遭遇都挺气愤的,连刚刚觉得赵家老两口可怜的也都收起了同情,认为他们有今天的下场的确是活该。
“哎,你们说,那个赵言书的亲生母亲还会回来吗?要是看到儿子被欺负成这样,不得气坏了啊。”
“谁知道呢,不过我觉得生气倒是不至于,毕竟要是想回来早就回来了,估计是不想要这个儿子了。”
这时一些岁数大的就反驳道:“别瞎说,红英怎么会不疼孩子,要是对孩子不好,当初也不会给她哥哥嫂子房子工作了,就为了让他们帮着照顾孩子,我估计她这些年不是不想回来,而是回不来!”
年轻人一听这个就好奇了,“那她到底去哪了啊,怎么这么多年都不回来?”
第471章 回乡生活
听到年轻人好奇的问话,一些年纪大的,知道内情的就回忆了起来。
“不知道,当初红英那丫头小小年纪就很有主意,自己跑出去搞革命了,不过后来听说她那会儿是在国党的队伍里,后来国党不是落败退走了吗?
她刚开始没走,应该是舍不得家人,后来国家不是归了共党管了吗?她可能是怕之前的身份有影响,也和丈夫那边的家人逃走了,话说她嫁的那家人姓啥来着,好像是姓青?还是秦?”
“是姓秦,那丫头长的好看,又上过学,村里人都觉得她像城里人,她也确实是厉害,出去搞了几年革命好像混得不错,后来回来就说结婚了,丈夫咱们也没见到,只知道是京城的大户人家。
而且我记得这个红英丫头,后来还改名了是吧,叫什么雪?”
“不记得了,哎,她就比我小几岁呢,我那时候还刚嫁过来没多久,就记得她长得好看,白净,身板永远挺直,不像咱农村人。”
“是啊……”
眼看大家讨论起了赵言书的亲生母亲,村里小辈都比较好奇,不过大家知道的都不多,说了几句又说回了赵家的事。
一些村里的婆子则议论起了赵老太太。
“以前没看出这个朱招娣气性这么大,竟然把孙子送去枪毙,咱们以后可别惹他们,小心把咱们也送进去枪毙。”
不止大人间说说,连家里孩子都被特地叮嘱过了,让他们平时离赵家远点。
也因为这样,村里的小孩都害怕赵家。
等后续赵老太太在赵老头的照顾下恢复了一些,勉强能拄着拐出去溜达时,一些人也不敢和她说话。
甚至慢慢的有些人吓唬小孩时也习惯说成了“再不听话就送你去枪毙”。
小孩一听这话就吓哭了,也不敢不听话了。
当然,对于赵家就更敬而远之了。
这些话赵老头都听说过,只是都当听不到,毕竟他们还得在这生活下去。
赵老头回村后,不只要照顾老妻,还得想办法挣钱,但即使现在土地都分产到户了,他们也因为户口还在城里,并没有分到地。
这样一来也没办法自己种地,想吃什么只能花钱买。
可在乡下,没有赚钱的地方,他又需要照顾老妻,出不了门,根本没办法出去挣钱。
最后还是村里同族的长辈看他可怜,让他跟着学着编些篮子、筐之类的,赶集的时候拿出去卖,也能赚点钱,勉强够老两口的生活。
但还是很拮据就是了。
只不过这已经是他唯一能赚钱的途径了,所以赵老头只能没日没夜的编,没多久,手指关节就开始变形,背也越来越驼,老的也越来越快。
偶尔睡前,他也会想起曾经在城里住着大房子,儿子孝顺,家里大人孩子住在一起很热闹,平时什么都不需要做,偶尔钓鱼遛鸟的悠闲生活。
但那些仿佛已经离他很远了,他已经快忘记了。
只有偶尔午夜梦回时会想起来,而等第二天天没亮鸡叫的时候,他又要起来了,先去山上割树枝,回来继续编,每天反复,直到赶集时再期待着多卖几毛钱。
每次只要多卖出几毛,他都会难得的露出笑容。
看着手里的几毛钱,想着以前给继祖他都嫌弃少,但现在却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真是,悔不当初啊!
第472章 摆脱束缚
知道赵老头回去乡下后,林玉竹就没再去管他们了。
赵家已经不足为惧,彻底消失在他们生活中了,而林家那边也有弟妹看着。
<a href="https:///zuozhe/pz0.html" title="静似骄阳" target="_blank">静似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