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章
    闻言,乔哥儿本就煞白的脸色顿时更白了,跟纸一样。
    杨澜却不在意这个,他甚至都还没接受男人能生孩子这件事,而且乔哥儿还小,就算要生也不是现在。
    “我知道了,乔哥儿这边要开药吗?”杨澜问道。
    徐向东看了他一眼:“是需要吃药补补,不过不便宜。”
    “无妨,你尽管开方子。”杨澜道。
    除了没卖出去的那些草药,他手里还有些钱,是张氏给的零花,若非他穿越过来,恐怕原主早就拿去镇上胡吃海喝花完了。
    “好。”徐向东拿出纸笔,刷刷刷写完药方,交给他:“明日去我家里抓药即可,三碗水熬成一碗水,一日两次,一共开了五天的量。加上诊费,一共给300文就行了。”
    杨澜拿出钱袋,数了三个碎银子出去。
    看着袋子里仅剩的一块碎银,他心道:幸好徐家收费低,不然的话连药都喝不起了。
    林乔此时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没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不然的话,肯定不同意杨澜花这么多钱给他买药。
    把徐向东送到院子里,杨澜又看到了装着草药的背篓。
    他眼珠转了转,说道:“小徐大夫,不知道你家收不收草药?”
    第5章 卖草药
    徐向东不疑有他,随口道:“收啊,我爹年纪大了上山不安全,现在只有我一个人采药,有时候还真供应不上。”
    村里没有草药商,他得专门去镇上收购,很不划算。
    “我读过一本讲解草药的书,认识些草药,这是我今天去山上采来的,你看看能收吗?”他说着,就去把墙角的背篓提了过来。
    徐向东有些惊讶,原本他也和村里人一样,认为杨澜去山上就是任性胡闹,没想到竟然是去采药的。
    杨澜是个门外汉,好在那里详细讲解了各种草药的保存办法。因此几个时辰过去,背篓里的草药还都是新鲜的,蔫都没怎么蔫。
    徐向东原本不抱什么希望,看到草药的时候,神情立马就变了。
    他仔细看了看几种草药的叶片筋络,确定没采错,也没混杂草,喃喃道:“没错没错,这就是藿香,嘿,这株决明子可真新鲜……”
    杨澜没打扰他,观他脸上表情,心中微定。
    等徐向东终于舍得把目光从背篓中移开,他笑着问道:“小徐大夫,这些草药你要吗?”
    “要要要,我现在就带回去,称了重给你钱。”徐向东满脸喜意,尤其在看到那丛铁皮石斛的时候,手都有些颤抖了。
    杨澜满意点头。
    中医者都爱草药,尤其是名贵药材,就算自己吃不下,徐家也有人脉渠道能换出去。卖给徐向东总比他背着背篓去镇上药店里推销来得方便。
    “乔哥儿,我跟小徐大夫回去拿药,你一个人在家别害怕,我很快就回来了。”杨澜隔着窗户轻声叮嘱道。
    听到乔哥儿低低应了一声,他才和徐向东一起离开。
    到了徐家,他见到了徐大夫,一个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头。和他印象中古代电视剧里的乡村中医很像。
    父子两个嘀嘀咕咕说了一阵话,杨澜就看到徐大夫把铁皮石斛拿了出来,爱不释手,嘴里不住念叨着好好好。
    半晌后,他才看向杨澜:“咳,杨童生这丛石斛年头不高,但是处理得很好,根须都完完整整的,老夫给你十两银子,你意下如何?”
    一两银子在大黎朝的购买力相当于一千块钱,十两就是一万。他那丛石斛大概有五斤,晒干后不到一斤,一万一斤在现代算得上是天价了。
    不过古代种植技术不发达,野生的更贵,这么一想似乎也挺合理。
    “小子不懂行情,不过我相信徐大夫。”杨澜道。
    闻言,徐大夫笑了出来:“好,那就十两。至于剩下的这些草药,总共20斤,按照市价每斤10文,给你200文。”
    杨澜点点头:“我明日还会上山采药,不知道徐大夫还收吗?”
    村里看病的人不多,杨澜真怕他吃不下每天20斤药材。
    谁知徐大夫想都没想就回道:“收!”
    见他不解,徐向东解释:“生药材不能直接用所以不值钱,我爹炮制之后便能卖给镇上的药房。”
    “原来如此。”杨澜舒展了眉头:“那我明日再来。”
    沉甸甸的十两银子到手,杨澜提着药包往家里走,心情无比轻松。
    “乔哥儿,我回来了。”
    张氏房间里的灯还在亮着,杨澜把药包放进厨房,便走了进去。
    “乔哥儿?”
    刚打开门,看到里面的情景,他的瞳孔就是一缩。
    乔哥儿正跪在窗前,不停抽泣着,背影单薄的好像一张纸。
    他快步上前,先把乔哥儿从地上拉起来,忙问道:“出什么事了吗?”
    林乔没动,杨澜看向他:“怎么了?”
    “夫君,你不该娶我的,我什么都不会。刚嫁进来就要花钱吃药,而且还不能生孩子……我真没用……”
    杨澜一怔。
    他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人,第一次深刻的意识到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所以不能和这里的人感同身受。
    乔哥儿是他夫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一辈子生活在一起,不管是以何种关系。
    他觉得有必要好好跟人谈一谈。
    “乔哥儿,我们出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