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朱元璋的脸色也是异常复杂,“曹国公的孙子?文忠用兵如神,却不想生了这么个孙子。”
朱元璋嘴里嘟囔着,不知怎的,因为朱祁镇这个太太太太孙生起的郁气消解了三分。
当然了,只有三分,不能更多了。
【而且,李景隆可不是输了一次,而是输了两次,第二次干脆弃城逃跑了。】
【不但如此,燕王进宫南京城的时候,也是他打开了大门,放燕王的军队进了城,可谓是明朝最大的带路党之一。】
弃城逃跑?带路党?
朱元璋颇有深意的看了朱棣一眼。
朱棣知道自己不开口不行了,立即对朱元璋拱了拱手,硬着头皮道:“父皇,我同李公子只是泛泛之交。绝无其他。”
“朕也没说你同他有什么首尾呀!”朱元璋别别扭扭地哼道。
【但是,此时,李景隆这个明朝第一带路党已经正式让位。朱祁镇已经赫然是“大明战神”第一人。】
【不过,先不说朱祁镇这边。此刻,瓦剌人的使者已经进入了北京城。】
作者有话要说:
第60章 黑衰神4(二合一)
【听闻皇帝被俘,太后朝臣们全惊了,而面对瓦剌人狮子大开口的无耻,众人更是愤怒不已。】
【这个时候,大明王朝面临三个选择。】
【第一就是,不顾大明国威,答应瓦剌的要求,接回被当作肉票的朱祁镇。】
【第二是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幼主,由郕王朱祁钰辅佐监国。而这个时候,皇太子朱见深也不过只有两岁,若是真的立了他,那可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儿皇帝了。】
【而第三个选择就是直接让郕王朱祁钰登基继承王位,然后朱见深仍旧是太子,等朱见深稍微长大一些了,再由他继承王位。】
【这三个选择都很残酷,但是群臣们包括皇宫中的太后,第一个排除的就是接回朱祁镇。】
【就这样,朝臣们只剩下了两个选择。】
这就对了!
看来他老朱的后辈,不全是软骨头。
朱元璋暗暗点头。
朱瞻基看看天卷,又看看自己的儿子,心中却百感交集。
是他对儿子太娇惯了吗?
也对,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祖父出征。祖父处理政事的时候,他还喜欢将他抱在膝盖上。父皇更是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从不避讳他。
也因为如此,他不怕任何人。包括他那两个狼子野心的叔叔。
而到了朱祁镇这里,如果他在他九岁的时候就驾鹤西去,自然根本就来不及教导他。
至于在他九岁之前。
他忍不住看了看旁边架子上的蛐蛐罐儿,心中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情绪充斥心中。
【就在众人摇摆不定的时候,朝堂内外的形势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大同和宣城府都拒绝了为瓦剌人开门,只是给了瓦剌人一些财物。暂时让瓦剌人退了兵,但是回去以后,也先越想越不对劲儿。】
【他手中的可是大明皇帝呀。有皇帝在手,那些将领们还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打发他们,实在是让他觉得窝火之极。】
【这个时候,他派去同大明谈条件的使者也回来了。他这才得知,大明竟然决定拥立新的皇帝。虽然还没决定人选,但是不管立哪个,自己手中这个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太上皇了。】
【皇帝和太上皇的含金量可是差不少。最起码,现在的太上皇比起之前的皇帝本尊来,份量可就小太多了。】
【这一点,从大明对使者态度便可见一斑。他们已经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变成了无所谓了。】
【于是,回去想了想之后,也先决定再次南征。而这次他聪明了,不再让明英宗叫门了,而是以送回太上皇之由,改道杀到了北京城下。】
【瓦剌人都要兵临城下了,皇城中却连主意还拿不出来。甚至有的大臣还打起了将京城迁往南京的主意。】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兵部侍郎于谦力排众议站了出来。他先是怒斥了那些想要逃跑的大臣们。然后拥立了当初被朱祁镇指定兼国的郕王朱祁钰登基做了皇帝。】
【而且在他的协调下,太后得到了朱祁钰的承诺。言明朱见深还是太子,日后还会将皇位传给朱祁镇的儿子。】
【就这样,随着新的皇帝登基,以及死守北京城的基调定下。大明内部终于安稳下来,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对付瓦剌人的入侵和狮子大开口了。】
“我大明子孙,就该这样!”朱元璋听了,忍不住赞出了声。
周围几人仍旧不敢吱声,但是相对之前的状态,脸色都好了不少。
而朱祁镇在听到自己竟然被母后和大臣们放弃了之后,脸色却异常难看。
尤其是天卷中提到的于谦。他自然也记得,是兵部侍郎,平日里说话并不讨喜。目前应该是已经被他贬出京了。
却不想在关键时刻越众而出,还做出了这种大逆不道的决断。
王振的脸色却是一变:“陛下、太皇太后、太后娘娘。这于谦好大的胆子。若是您不加以惩处以儆效尤,朝臣之心定然生乱,绝不能姑息呀。”
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祸水东引。那样的话,皇帝陛下就注意不到他了。自然也不会让太皇太后将她带走乱棍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