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也在朱棣旁边,看着天卷若有所思。
自从天卷开始出现,每次朱棣只要在京中,就会让他陪在身侧,显然对这个儿子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而朱高炽其实也是希望能迁都回南京的,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他只是奇怪,不是说这个崇祯很喜欢杀大臣吗?尤其是阁老。
那么这次这位阁老说不迁就不迁了,究竟是他真的不想迁,只是试探大臣,还是只信任这位阁老,所以别人的话他自然是不会信的。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阁老的建议是错的!
那么这个崇祯,信任的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回复4接上 后来您又打算筹集兵饷攻打闯王,需要百万军饷。但是国库中无银,您就打算让大臣们捐银子。结果大臣们一个个哭穷,竟然还有捐几十两的。】
【回复5接上 您让国丈带头,国丈却只肯出一万两银子。您怒了,让他必须出两万两,结果皇后看不过去,贴补了国丈五千两,让他捐掉。却不想国丈昧下两千两只捐了一万三!】
朱棣一愣,顿时满面怒容:“他不是很喜欢杀人吗?怎么这会儿不杀了?他要是将这个国丈杀了,朕就不信没人不捐银子。那个劝他不要迁都的首辅呢?现在死哪儿去了?”
朱高炽也是一脸的无语,同时更进一步确定了自己刚刚的认知:这个崇祯,信任的都是一帮什么玩意儿?连自己老丈人都是这种嘴脸,其他大臣还能靠的住?
【回复6接上 闯王大军兵临城下,但是却没有立即进攻,而是派人送来和书,说是要同您划江而治,然后共同平定内乱,抵御满清。】
【回复7接上 结果你想同意,大臣们却说不能签城下之盟,你就只能将求和的使者杀了,放弃了最后一次保下大明半壁江山的机会。】
【回复8接上 不过你却没想到,在闯王攻城的第二天,就有人将城门打开,放闯王进来了!】
朱元璋:怒,掀了桌子。
朱棣:怒,踹翻了旁边的太师椅。
明朝其他帝王:这个崇祯,到底用了一帮什么玩意儿做大臣!
【回复9接上 您一看糟了,就放走了三个皇子,然后自己也想乔装出城,竟然被自己的守门兵给挡了。您回到朝堂,想要召集大臣,却没想到朝堂上一个朝臣都没有了。】
【回复10接上 城破之际,绝望的您,杀了后宫的后妃和公主,带着一个太监去煤山上了吊。留下了“群臣误我”的遗言。】
【回复11接上 而在您死后,闯王进入紫禁城,他也要筹集军饷,那些大臣们在大顺军的严刑拷打下,捐出了七千万两的白银。】
“群臣误我,群臣误我!”崇祯气得浑身发抖,“这些大臣,一个个都该死,该死!”
“来人,给朕将内阁首辅和国丈都抓起来,把他们都抓起来!朕现在就杀了他们,省的日后他误了朕的大明江山!”
【回复11接上 您死后,闯王为您草草收了尸,却放过了被大臣们献上来的皇子们。满清入关后,给您修了陵墓,假意既往不咎,却杀了信以为真返回京城的太子。】
【回复12接上 从此以后,每次满清想要招抚汉人,都会给您修修陵墓。但是对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王爷皇子们却逐一杀了个干净。】
【回复13接上 甚至若干年后,连一个疑似皇子的七十五岁老翁也是宁肯错杀也不肯放过,更是将他的儿孙也全都杀了。】
听到大明后人竟是如此收场,明朝的所有帝王都沉默了。
【回复14接上 难怪您在最后的遗言中会说“群臣误我”了。从表面上看,的确是如此。只是,当您杀了十八个抗清将领的时候,当您杀了那些真心直谏的大臣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今天的下场?】
【回复15接上 虽然您说您一生兢兢业业,勤政不怠。虽未行亡国之事,却成亡国之君。心中满腹委屈。可是,身为一个帝王。在大臣的选拔上不选对的只选错的,您也算是古今第一人了!】
【回复16接上 所以说,说这紫禁城的大门是您自己打开的,只怕也不冤枉你吧!】
天卷的话说完,崇祯立即沉默了。
他死死盯着天卷,看着天卷上播放的各种视频资料,看到视频中那个扮演自己的男子,披散着头发一步步走向末路,最终只剩下煤山上吊着的,一个不断摇晃剪影。
崇祯仿佛已经提前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末日,他不禁浑身发冷。
突然,他回过神来。
既然他提前知道了这一切,他就不能让这一切再在他这个时候发生。
于是他又下了一道旨意:“来人,召内阁来见,朕要迁都,现在就迁!”
在另一个历史位面中,崇祯力排众意,决定立即迁都南京。这自然招来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但是,这都还是迁了。
可是,迁都以后,历史就会有所改变吗?
这一次没人能知道!
雷小萌不知道自己已经改变了另一个位面的历史,此时她正要回答上次留下的最后两个问题。
【@史上第一太子大大:孤的母后和儿子雄英因何病而亡?】
看到这个问题,朱元璋的眼睛湿润了。
果然是他的好儿子,跟老爹想到一块去了。
这不就是上次他想问,却不小心浪费了提问机会的那个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