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1章
    “为了让大家了解,我才专门列了出来,为什么列到了辽圣宗呢?因为这时候,我们的老熟人出场了。”
    “辽圣宗的妈妈,就是名气超过了老公和儿子的萧太后!”
    伍爱华这么一说,大家才反应过来。
    【原来第五代才是萧太后?】
    【就是把宋太宗打得屁滚尿流的那位女中豪杰?】
    【你这说法好像宋太宗和萧太后当面pk了一样】
    【也没有区别,他们两难道不是中门对狙吗?】
    “来到老熟人专场,我们就知道了,正是因为辽景宗早逝,辽圣宗即位的时候才12岁,所以咱们宋太宗觉得他的机会来了!这是什么?这是标准的孤儿寡母配置,咱老赵家别的不说,欺负孤儿寡母这是咱熟啊!”
    听着伍爱华的话,赵匡胤和赵光义的脸色黑黑红红,很是好看。
    “但是宋太宗不知道,不是所有的孤儿寡母都是弱势群体,而且吧,他也没他哥那份本事,于是留下驴车突围的事迹,贻笑千年。”
    “人家萧太后是什么样的猛人啊?她可是儿子十二岁登基,自己摄政27年的政治生物。”
    【辽圣宗39岁才开始真正执政?】
    【这年纪,是熬到他娘死了吧?】
    【那圣宗还要庆幸他娘死的早,要是和宣太后、武则天那么长寿,也不知道圣宗还能不能亲政】
    看着弹幕上的讨论,圣宗文殊奴只觉得苦涩:有个厉害亲娘可不就是这样吗?
    “圣宗活了不到五十岁,然后传位给了辽兴宗,兴宗之后又传位给了辽道宗,道宗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叫做耶律洪基。”
    “如果不是武侠小说,我这辈子都不会记得辽国君王叫什么名字,我感觉大家也差不多,所以先帮大家捋一下。”
    【主播你真的了解我】
    【如果不是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我连辽国皇帝姓耶律都不知道】
    “说完辽国历代皇帝,我们就开始说辽国的立法。”
    【等等,耶律洪基不是最后一任皇帝吧?】
    伍爱华看了眼,秉持着尊重历史但不能透露过多信息的原则(众人:你这都透露的差不多了!)说道:“耶律洪基不是最后一任皇帝,但是他是最后一任立法的皇帝,所以我们科普到他就可以了。”
    伍爱华这么一说,耶律洪基就松了口气:还好还好。
    此时的耶律洪基还不知道,他虽然不是,但是他下一任就是亡国皇帝了。
    “因为契丹人在立国之前,是没有文字的,所以自然也没有成文法。”
    伍爱华这么说的时候,不少人都很惊讶。
    南北朝之前的人更是哀叹:“蛮夷之人,竟也立国为帝了?!”
    “在建国之后,耶律阿保机发现了,现在的生产生活和当初在草原上截然不同,用原本的惯例已经没有办法处理现在的情况了?那怎么办呢!就立法吧!”
    “因此,建国第六年,耶律阿保机就颁布了命令,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
    “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后,大臣耶律突吕主持制定完成了辽国的第一本成文法典——《决狱法》。”
    “至此,辽国人正式进入成文法时代。”
    【不是说契丹人没有文字吗?他们怎么制定成文法的啊?】
    【他们难道不能用汉字吗?】
    【他们立法还用汉字?这有点离谱了吧?】
    【本来肯定就要靠汉臣立法,用汉字也正常吧?我不信他们自己就能立法?】
    【偏见了不是?再怎么说,他们的文明开化程度也比当时的西方高吧?】
    西方潜伏在直播间的人员们:???这是什么新型的钓鱼方式吗?看谁会沉不住气跳出来反驳?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决狱法》只适用于治理辽国的契丹人,生活在辽国的汉人,当时依然使用唐律。”伍爱华紧跟着说道。
    【啊???】
    【这有点离谱了吧?】
    【不是,它律法都制定了,还搞什么分类管理吗?】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个国家,两种治理方式?】
    【耶律阿保机这人确实是有点东西啊】
    【有没有可能,纯粹是因为当时辽国的法律太过粗旷,在汉人们看来,约等于没有法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辽兴宗时代,制定了《重熙条制》。”
    【不是,他们让汉人遵守唐律遵守了一百年?!】
    【一百多年谢谢,不要抹掉零头啊】
    【咱就是说,我不理解啊!!!】
    第123章
    看到弹幕上的一百多年,耶律阿保机算了算,传承这么多代,总共才一百多来年?
    这些娃儿们活得都不够久啊!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着后面的内容:“《重熙条制》的全名是《重熙新定条制》,是辽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法典,在之后,辽道宗在三十多年后又对《重熙条制》进行了修改,订立了《咸雍重修条制》。”
    “道宗当时修改律法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契丹和汉人的风俗不同,所以法律也需要适应,但是在执行后发现《咸雍重修条制》的内容太过繁杂,容易被钻漏洞,于是二十多年后又废止了自己定立的律法,恢复了《重熙条制》。”
    “虽然《咸雍重修条制》只存活了短短二十多年,但是法制史上普遍认为,这是辽国彻底汉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