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律例当中有一项为‘光棍例’,就是专门打击‘恶棍设法诈索官民’的法律。”
【我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当时还管那种告状的人叫做诉棍】
【所以一直以来,棍就不是一个好名词?】
【终究是我们光棍扛下来所有】
【所以以后请叫我黄金剩斗士,不要叫我光棍谢谢】
看着耍宝的弹幕,伍爱华会心一笑。
但是很快伍爱华就笑不出来了。
【说起来,咱们主播也是光棍吧?】
【显然啊,你看她每天晚上无聊地给我们免费科普,就知道没有约会了】
【主播这兔子怎么不笑了,是天生不爱笑吗?】
伍爱华:你猜我为什么不笑?
不笑的伍爱华用面无表情这种合适的表情说着接下来沉重的内容。
“因为清朝初年的圈地、屠杀,对于各地的经济都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而后清朝的各项贸易也基本是官府、藩王、官员、豪商的经营内容,虽然收获丰厚,但是普通百姓难以为继。”
“后世有一个普遍的说法,说康乾盛世,其实是番薯和土豆这些高产良种造就的盛世,如果不是有这些外来物种传入,康熙乾隆年间饿死的百姓也不在少数。”
“有句能引发文字狱的俗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康熙康熙,吃糠喝稀。”
康熙只觉得自己的养气功夫在逐渐上升。
“为了维护统治,不要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赶下皇位,顺治时,清朝就取消了原本明朝的‘三饷’的收取摊派,也就是取消了辽饷、剿饷和练饷。”
“同时,清朝还对税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顺治初年,颁行《赋役全书》,规定根据各地登记的土地、人丁数量和等级,计定田赋丁银的应缴数额,由于土地、人丁数量不断变化,《赋役全书》也需要定期修订。”
“在康熙时,对这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原本按地亩人丁征税原则,改为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户口数为征收的固定标准数目,‘盛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一举动,减缓了阶级矛盾,并且促使流民回归,但是直到雍正时期,在一条鞭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摊丁入亩制度颁布,人丁赋税问题才彻底告别历史。”
【摊丁入亩?这说法倒是比一条鞭法清晰多了】
不少改革家的dna都动了。
第148章
“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是‘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银)’,也就是将丁口的税赋平摊到土地亩数中,和田赋合并征收,减轻了无地平民的负担。”
“但是这一种税收方法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点,就是需要足够的白银。”
同一时刻,弹幕也发出了:【需要用白银纳税,而非粮食纳税】
【用粮食纳税,运输时候人员口粮消耗就会让偏远地区的百姓无法承受了】
“因为古代的制度是要求百姓自己运粮到交税点,并且道路不方便行走,所以距离远的百姓可能要准备和纳税的粮食一样多的口粮作为路途的消耗,原本有一部分可以用劳役抵消,现在国家统一花钱请人做劳役,需要缴纳的税赋变多了,就会造成偏远地区百姓非常大的负担。”
“相比之下,如果采用白银,体积小运输方便,单价高,才能让摊丁入亩称为一个真正的惠民政策。”
【但是地方大户也可能会囤积白银,在百姓需要交税的时候低价收购粮食,导致百姓实际需要纳税的负担比规定地重】
【这就是主播说需要足够的白银的原因?因为要国家调控?】
“确实是因为国家调控,只有足够的白银储量保证银价平稳,才能够保证农民的利益。”
“而清朝的得天独厚在于当时的人口、外贸白银流入,以及银钱基本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只要自己人不敢干这种事,基本上不会闹出大乱子。”
听到伍爱华这话,朱元璋忍不住说道:【大明宝钞不也可以吗?】
非自然管理部门对接朱元璋的人不由一拍脑袋:朱八八啊!你能不能别想着你的宝钞了啊?你的宝钞确实没人囤积居奇,但是它也不保值啊!
【大明宝钞显然不行,还是建议大明把日本打下来,你们就有上亿两的银矿了】
明朝以及唐朝的皇帝:还有这种好事?
忽必烈露出苦脸:那是我不想打日本吗?难道不是总有怪风害我的士兵军队?
不了解台风级的蒙古人按照经验在夏秋季节兵肥马壮的时候出征日本,自然是被台风制裁了。
伍爱华忽略了朱元璋的发言,继续说道:“在保证税赋公平这方面,清朝还做过其他的努力。”
“康熙时清朝政府还曾规定删除田赋尾数,也就是抹零,认为这样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将原本二联票制的□□改为三联,一联存放在州县衙门,一联交给差役,一联交给纳税人,避免官吏贪污税赋使得百姓多交税。”
这办法倒是很多朝代都可以使用,不少人都上了心。
就连朱元璋也不得不夸奖两句:“这清朝的皇帝还是挺聪明的,能想到这种办法。”
伍爱华这时候继续说道:“就像我们现在的发票,如果是普票的话,一般也是三联,专票会有5联,就是为了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并且留存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