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4章
    韩安张口结舌,想起新郑的传闻,一时间心口发热,舌头却打架,说话比韩非更结巴了。
    韩非见他明白了,点头继续道:“但旧日朝臣,能忠于大王者,又有几人?秦王需平六国,方可抽兵西顾,令六王为秦天子建功,方得南方沃野之封。大王若真有心复韩,就请好生思量吧。”
    韩安冷静了一下,毕竟也当了快十年的王,说到复韩的大事,不由得他不在意。只是略一想,他就带着苦涩看向四周:“吾禁于此,又能做何事呢?”
    “秦王使我来见大王,便是要了解大王的心意。若是大王决意臣服于秦,今日之后,虽有甲士看守,亦不能随意外出,但大王可在府中接见宾客,宣扬秦国欲存社稷之心。韩之旧贵若有心助大王复韩,就该安份守己,静待来日。如若不然,便是背叛大王了。”
    韩安立刻赞同。他知道有些旧贵不安份,以前没什么,可是现在他们若是搞事,他在咸阳还能活吗?
    就算不能复韩,他也是不想死的。投降就是为了活命,要是投降了还被他们牵连而死,他不是白投降了吗!
    而且现在有复韩的功业吊着,他就更不想死了,并且是理直气壮的不想死。
    韩非说得太对了,韩国的衰败难道是从他成为韩王开始的吗?
    秦国的强盛难道是他造成的吗?
    他兢兢业业维持到今天,是多么的不易啊,却还要背负着亡国的恶名,因为无颜去见祖宗而夜不能寐。
    现在他可以说,他降秦,是因为以史为鉴,看到顺应天命的结果。
    违逆周天子的殷商之臣沦为了奴隶,而背商投周的则得到了封国。新郑城中早就有了传言,他是思量再三,为了保存韩国的社稷,这才忍辱负重,降了秦国啊。
    谁若是破坏这样的大计,谁就是韩国的罪人!
    对,就是这样。
    对的,就是这样。韩非颔首,心想过一阵观察他没什么异动,就可以送韩安回到新郑,去说服那些旧贵了。
    大王告诉过他,过几年新郑会有贵族反叛,但那没什么用,反而害死了韩王安。
    如此,让韩王回到韩国,让他自己去宣扬复韩的前景。不能跟从韩王的,也不能再用复韩报仇来说事了。
    作为韩国公子,看清楚韩国在中原根本复国无望的韩非,也早已将唯一的希望放在了那据说沃野千里的希望之地了。
    不过那个地方听说有雨旱两季,大部分地区也只能一年一熟,只有少数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他自是希望新的韩国能得到一个好地方,从长远来看最好是拥有港口,使韩国不复于战国时期被强国包围毫无扩地之处的窘境。韩非在地图上划拉了许久,觉得包含一个大港口和恒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土地是最合适的。
    而秦王也答应他,只要韩王老实安份,主动替秦国安抚国内贵族,他并不吝惜给予奖励。或许港口必须有秦军驻扎共管,但这块地方可以给韩国。
    他又想起了张子房,那个张氏子找到愿意出海远行的勇士了吗?其实韩非也很想要他带回的消息,他相信秦王,但他更愿意相信忠于韩国的张氏子。
    第71章 地动之年
    张良已经到了楚国, 在沿海寻访愿意出海的勇士。但他要去的地方连听说都没有人听说过,海上风大浪险,一时并没有找到人愿意。
    他也得到了韩国亡国的消息, 但内心平静, 因为那是早已预料到的事情, 他将悲痛放在一边, 全部精力都在求证韩非的言论上。
    并不是像韩王安一样抱着救命稻草,而是若真有那么一片海外之地, 只能从西域的山口或是大海上过去, 那么秦国确实没有实力拿下来。
    偌大的中原都要花费极大的心力去消化, 不要说西域之外, 便是组织一场对西域的远征,就足以拖垮秦国。
    如果是这样,韩国倒是复国有望了。
    想要得到这片土地, 只有效仿周天子, 封建诸侯。秦国自己的宗室自然要封, 但那样广大的地域, 为了消弥六国的怨恨与反叛, 将他们封到那里也是一种办法。
    而诸侯联军远征,抱着孤注一掷有去无回的决然念头,就地征兵征粮,再从秦国那里得到一些支援, 反而更可能成功。
    张良也很轻易就能想到, 这样一来,六国的君主们带走了忠于他们的贵族士大夫, 秦国也就甩掉了这个包袱,六国的复国就很难实现了。
    再加上他在韩国看到的那些, 秦国明显已经在准备接收天下了,在用手段笼络黔首之心。他在韩国已经绝望了一回,心里清楚复国是很难的事了。
    所以他必须验证这件事的真假,这决定了他后半生的目标。只是究竟怎么找到愿意去的人呢?
    有人给他指了一处地方,说:“前阵子也有人像你一样,到处问有没有出海的船和愿意出海的人。去的地方也很远,没有人愿意,他们似乎暂时居住在那里,向人学习驾船的本领,准备自己买船出海了。”
    张良这时候有枣没枣都要打两竿,更何况是听说这伙人也是要出海,便立刻找了过去。
    果然,在海边有一伙人正在海边扑腾,一看就是内陆来的旱鸭子,根本不习水性。看那个姿势,估计是学会游水没多少时间,刚开始来海里练习。
    张良看了一会,等他们上岸擦身了才上前搭话,彼此开口都是一惊。
    张良:这是秦国口音,这伙人都是秦人,秦人为什么出海?
    <a href="https:///tuijian/guchuanjin/">古穿今 <a href="https:///zuozhe/omx.html" title="南林烟" target="_blank">南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