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广的想象里,他比汉武帝强得多,他是有平江南的军功在手的,汉武帝算什么,根本没打过仗,还想教霍去病?
他是一代明君,文治武功均为上上乘的千古一帝。而李世民是在他教养下长成的“冠军侯”,史书记述中,李世民也将是他平生功业里不起眼的一小笔。
嗯……只能说,很难评。要让李世民知道了,得笑得打滚,并分享给被他看不起的汉武帝瞧瞧。
他也不知道,他梦想中的那个史书盖棺论定的评价标准虽然实在是高了一点,李世民在征辽上都留下了遗憾不能说得尽全功。但是把玄武门的污点和这点遗憾去掉的话,差不多就是李世民在史书的盖棺论定了。
李世民追寻的目标榜样是汉文帝,唐之后追寻的目标榜样可就是唐太宗了。
因为不知道,所以他还梦想着李世民成为他培养出来的冠军侯,给他锦上添花呢。
不过这一次,杨广难得的谨慎了,他并没有宣之于口,只是在朝上将李世民夸了又夸,亲口问他想任何职。
李世民被魏徵紧急培训过,没有一张嘴就是远征突厥效霍骠骑之功这种根本搔不到杨广痒处的没有用的马屁,而是带着三分遗憾地道:“如今突厥早已降服,臣除了随陛下征辽,竟没有可以封狼居胥的地方。不能效霍骠骑立功,臣只愿能替陛下平定地方,去哪里都好。”
实际上他想去山东河北,窦建德造反的那一带……他自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一员,河北和山东的世家是需要拉拢的对象,他还记得河北的离心一直是唐朝的隐患。
虽说在他现在的构想中,世家迟早是要被工业冲烂的,但那也得有个过程,更别说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掌握了土地和财富的世家必然会有很大一部分转变为新贵族。到时候如果还是在地域上产生对立,搞不好会比历史上的情况更严重。
除了维护王朝的统治,他现在还有历史包袱,身为王朝的创立者,要是不能捏合国家,而是在自己手上埋下隐患,将来使国家出现分裂倾向,那也太不成样了。
要知道他看史,对北宋的感想就是武力虽然不行,虽然甚至称不上大一统,但至少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不仅是地理上的分裂,在文化上也完成了整合,将整个国家和民族从那个黑暗沦陷的时代拉了出来。要是他到后世走了一回,学来的东西起到反效果,连原本大唐的成就都没完成,他真的会哭的。
他得把他们都拉到自己船上来。
但他要真的自己挑地方,就是自找麻烦,看杨广愿意让他做什么吧,可能是在骁果军内任职,护卫他左右?那也行,雁门之围时看看能不能打突厥一个痛的。
就是这样的话束手束脚,恐怕施展不开。
李世民正自己胡思乱想间,杨广已经开了金口:“李世民先有献良种之功,后又有平叛之功。唐国公为你所起之名看来不假。”他笑了几声,显得极为欢悦,“是朕济世安民之良臣也。朕有意以李世民为马邑郡都尉,如何?”
李世民一时间百感交集。
都尉是掌一郡军事的要职,正四品。
大业三年,杨广易州为郡,原本州刺史除治政外,也一并掌管军事。杨广之所以在后世成为所谓“网庙十哲”,可能多少也是因为他这个人的很多举措其实是有道理的,并不是一味胡来。他的改革不仅是改了个名称,将刺史改为太守,还将太守的军权也一并剥夺,另设了都尉和副都尉掌军。
他是个有想法并积极去做的皇帝,可惜眼光太高,不顾民生,大事过于急躁,做人又太顾着面子好大喜功。做一样一样不成,还有点文人的性子,一到彻底失败无法挽尊的时候,就自暴自弃彻底颓废,毫无振作之意。也就只能做个网庙十哲,拿一些片面的政绩糊弄一下网民了。
李世民这是由五品直接升成了正四品,更是从需要听人调配的的鹰扬郎将成了执掌生杀的一地主官。而且明显这只是让他去历练,显然还会调回中央,作为皇帝的心腹重臣任用。
如果他真是什么也不知道的懵懂少年,至少在这个时候会真心地激动与感激天子的知遇之恩。可惜,他已经不是了。
李世民其实不太会演戏,穿越之后去剧组都是客串,基本上属于本色演出。现在每次在杨广面前演都得照镜子练很久。但有的好演,有的实在练都练不出来,这会儿他心思跑得远了,实在憋不出激动,只好相当平静地领旨谢恩。
不过杨广现在看他哪都好,这样的平静也只觉得他少年老成,果然是天生吃打仗这碗饭的,大有霍骠骑之风啊。
至于杨广为何将他放在了马邑郡,自是因为突厥。
还是那句话,杨广并不是傻子。他难道真的不知道突厥自从换了一个可汗后,已经不那么老实了么?他只是不愿意承认,承认这个,岂不是代表他的治世成了笑话?
现在各地农民起义仍然不被他放在眼里,放李世民在这,是看这里邻近突厥。就算突厥比较顺服的时候,那些突厥人依然会在边郡抢掠,与隋军的小规模冲突从来没有完全停止过。
李世民放在这里,军事天赋才能得以磨炼,杨广是看不上那些造反贱民的,不认为镇压乱民对培养他的冠军侯有什么好处。而马邑虽然是重要的边郡,但毕竟这时候隋与突厥的关系在他看来还没到恶化的程度,不会有大规模战争,派个小将过去也不会出事。
<a href="https:///tuijian/guchuanjin/">古穿今 <a href="https:///zuozhe/omx.html" title="南林烟" target="_blank">南林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