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对他只带了孩子和卫青大感震惊。
“名额不是还有,你只带两人?”
“带那么多人过来干嘛?朕来你这里,婢女僮仆难道你还能不给我拨人?”刘彻理直气壮的反问,又道,“我想了想,文武官员带过来又没用,还泄了朕想废太子的心思。仲卿得带过来,他身体不好,过两年还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先带他来消遣几年。”
至于霍去病,他说霍去病坐不住,跑到这还要去打仗。给大汉打仗是应该的,给你秦始皇打仗不是白损耗嘛,就不带了——这是他说出来的理由,嬴政听了就知道他瞎说的,哪会有损耗,回去有伤病都会恢复的。
其实是因为霍去病跟刘据关系很好,虽然刘弃疾也是亲表弟,但年纪差得太大,跟霍去病没那么亲密。
刘彻信任卫青,也信任霍去病,但这件事上,他还是很谨慎,只带了他完全相信不会反对自己立刘弃疾的卫青,留下了霍去病。
一切理由之外,刘彻也另有私心。现在人们多数仍然以为他遇仙呢,他也不想戳破,这对科学思维没好处,但对他施政有好处,等他老了再说破吧。
到那时人们自然会知道,能遇上这样的奇事,本也是他这个大汉天子的天命。
所以他不想带太多人。
至于住的地方,刘彻笑嘻嘻地表示他什么豪华宫殿没住过,来这就不用太讲究了,他住那个叫许衍的小子家附近就好了。
看看这个把他们大汉开国功臣全认成骗子的小子还有什么笑话。
而且高官他也看多了,无趣。来秦国是真·微服,混在平民中也许会有趣一点。
嬴政当然没异议,只要他不提出住自己皇宫,住哪都随意——哦,就是皇宫也不是不行,咸阳的宫殿太多了,随便找个偏僻不常用的安置也没什么。他着重警告刘彻,不许在他大秦招摇生事,不然只能穿回去了,因为以律判罪,他是不会包庇的。
刘彻只嫌他啰嗦。
至于刘弃疾,他生日小,说是十一岁了,其实周岁才十岁。不过刘彻和卫子夫的基因好,虽然都算得上高龄父母了,生的刘弃疾依然身体健康,小身板顶得上一般孩子十二三岁的身高了。皇家的孩子早熟,这孩子又早慧,刘彻来之前教导过他,他都听明白了。
有些不明白的,像这个前秦的人说话明明听着是古怪的音,但落在耳朵里都能知道意思,感觉好生奇怪,他也忍着不出声,等私下里再问父亲。
父亲说带他出来见识见识,要把自己当作普通的贵公子,不能以皇子自居。说期望他分封之后能做个贤王,把封地按父亲的理想发展起来,带动别的诸侯国,他都记住了。
刘彻让儿子平时在宫里读书,五天回来一趟,看到刘弃疾嘴角挂下去,他笑着捏了把儿子的脸。
“不敢啊?”
“敢!可是我想念父亲呀。”
“没事,为父有空就去看你。”刘彻不走心地许诺,刘弃疾更不开心了。
父亲这个样子一看就是在敷衍他。
他不能说有多高兴地住到了宫里,跟嬴政年纪相仿的儿子一起读书。没读两天小孩就郁闷了:前秦的公子也太难做了吧,读书太用功了。
不,不光公子,公主也是。
刘弃疾跟得上他们的进度,但是不喜欢他们的气氛,只觉得气闷。他们汉宫的皇子读书可没这么勤奋,气氛松弛得多。
五天回家一次,刘弃疾坐着马车回家,一头扎进父亲怀抱,迫不及待地跟他说起自己五天的见闻。
“阿父阿父,你知道么,他们明明会背了,晚上回去还要再重复背诵三五遍不等。老师布置了一页口算,他们回去自己又做了一张……可能还不止一张。老师让写一张字,他们回去写三张!练武也是,要不是怕练伤了,我看他们能一直练。”
“哦?你有跟他们学吗?”
“我才不跟他们学!”刘弃疾叫了起来,“我都会了。我开始还以为他们不会,头两天不熟,第三天我问了,他们说都会。但是不练害怕落后别人,所以都回去自己加作业呢。我又问他们落后别人会怎样,会被皇帝责骂吗?他们就一个看一个,说不上来。阿父,你说始皇帝是不是打孩子很凶啊?”
刘彻早笑得说不出话了。嬴政打不打孩子他不知道,但听这意思,纯粹是小孩子们口口相传,从长兄长姐那里带下来的传统。
他知道嬴政很着重排行在前的几个子女的教育,特意把他们都放到自己身边,学李世民教李治的法子养育他们。毕竟他们嘴上不说,但对李世民养废两儿子之后能立刻反省,手把手把李治教出来还是很佩服的,果然行动力没得说。
他俩都不太欣赏李治的性格,觉得在大事上有点不肯背责任的意思,在他们俩看有点粘粘乎乎的。
但这个性子的幼子还能被李世民硬教出来,接下了朝政,成了个纵观历史排名也能往前挤一挤的皇帝,可见后期的李世民教太子应该真的吸取了经验教训,还是有一手的。
嬴政对刘彻是平视,没什么敬佩之意,因为刘彻从出身到能力都和他差不多,他擅长的刘彻也擅长,刘彻运用纯熟的手段他也纯熟。对李世民倒是确切有几分佩服,他知道刘彻也是,别看刘彻总笑话李世民不会教孩子,实际上他俩都觉得李世民在遭受那种打击后,还能亲自把小儿子教出来弥补,这方面比他们还是稍微强上一点的。
<a href="https:///tuijian/guchuanjin/">古穿今 <a href="https:///zuozhe/omx.html" title="南林烟" target="_blank">南林烟